1091223與校長有約座談會
校長:不好意思,因為我今天的會從早上六點多開始都還沒有停。抱歉謝謝今天出席的老師,我們就來進行這個program。我們就直接開始,蔡老師先按照議程。
蔡美玲:教師會這邊非常謝謝上次我們在提議,希望老師能夠住宿委員會裡面、在校務會議也通過了,很謝謝學校聽到我們的聲音。另外最近也辦一些老師的演講,讓一些通識優等老師大家都可以認識他,這是很多老師都覺得是做得蠻好的活動,我覺得這樣的活動讓老師覺得學校願意釋出善意、我們也願意提出聲音,我們在過去一年很謝謝學校對老師的幫忙。大家擔心提案的事,也陸陸續續有些想法,在這邊很希望跟學校有互動了解目前的狀況,謝謝。
校長:好,那我覺得基本上是一個非常有效益的平台,我覺得對學校這端,無論是老師或同學甚至事職員,重點是知道資訊、能夠有效的溝通我們的資訊,就可以大家一起在環境裡享受我們的生活,從事我們最想做的事。
主秘:校長、蔡理事長、各位老師,跟各位做一個報告。我們從106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到現在辦了四次,上學期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取消。在四次會議裡面有81項反映事項、79項已經處理完,還有兩項還在列管。107年提出來的就是加強校園指引標示,我剛剛有問總務長,預計在明年全大運之前會完成光復、成功、勝利校區,其他校區會依照我們的經費逐年完成,這事在列管的。限年升等部分,等一下討論。另外東寧學人宿舍,我記得我昨天有整修經費,已經交給校長,另外鄭烈司令已經更換完成,這兩案結案。只剩下兩案還沒有處理完整,目前也有時間表要處理完。
校長:我建議108、107,所謂東寧學人宿舍問題,寫的時候更specific,否則很難具體地看處理到哪裡,那些事能不能處理,有沒有階段性問題。你看可以結案的是剝落的就可以結案,下面還有個序號108、107,太general,東寧學人宿舍問題,比較難以明確理解具體時間表要處理什麼事。否則因為列管,其實總務處恐怕下面同事責任區域調辦,同事又無法知道要處理什麼問題。不知道蔡老師跟所有同事這裡有沒有其他資料? 或具體追蹤到上一次要處理什麼問題?
主秘??:報告校長,您在談的是第一頁,後面資料裡面有提到比較清楚的,第九頁108、107,裡面就有談到比較詳細的。
校長:我就是拜託東寧宿舍同事可以稍微在前面東寧宿舍譬如臭味或什麼。那個婉寧,我有些小事問你。就這樣了可以嗎,蔡老師大家,可以嗎? 好,那我們就往下。
秘書:會議會前提問三個問題,第一個反映事項請教務處說明。
教務長:這邊大概就新進教師六年條款處理狀況,上次接受到這樣的訊息之後,大概也有規劃,初步性的規劃,專門講六年條款,本來依著六年條款還要處理的還有老師的評量,全部在評量辦法裡面,相依這部分順便修改,修改部分從六年條款近來,從所謂的原本學校第六年之後,會沒辦法升等,就開始提到所謂的校教評通過,說實在學校近五年來,就我們的資料所知,我自己任內事沒有任何老師離開,因先前當副教務長才知道沒有讓任何老師離開,並不是這些老師真的表現得不好我們沒有讓他沒有離開,而是衡量形式做一個處理。學校在這部分,我講的比較白一點,比較人性化處理。教師會既然提出這個六年條款,還是去參考全國各大學,也理解過,學校現在跟院長還有很多系所主管大概了解一下,基本上他們是不同意六年條款取消,但是同意六年條款綁入評量。也就是六年之後,就不是未來沒有辦法升等或離開學校,以前是因為沒辦法升等而離開學校,現在是評量不過而離開學校。評量不過,回應前面講的,因為事新進老師,評量生育養育不談,這本來就是保障的。相關性部分,老師六年不過,現在回應到評量辦法,包括六年條款列入助理教授進本校第三年,就要由學院通知助理教授評量,開始設置一些輔導設置機制,原本辦法是第五年要試提升等,如果升等不過要開始轉入評量相關輔導機制,當然如果有什麼生育養育事實就加二,這個沒有問題。另外部分上次跟教授談的結果,他們覺得第五年太短,應該是要像過去一樣,我講的是沒有結婚就會遇到這個問題,好像懲罰單身條款的感覺。不是懲罰,而是講第五年...
校長:我聽不懂欸,講沒有結婚我就會敏感一點,什麼叫做...
教務長:所謂沒有生育養育小孩事實,或是有一些重大的可以被理解的原因,所以得以被延長。通常從系所上來到校教評給兩年。
校長:意思是說除了結婚生子這種事,其他沒有很有效率被認定是重大事件,這樣嗎? 困難在哪裡?
教務長:其實沒有很困難,近幾年教師不續聘的,他們都有提供在教學部分的具體事實,都有認真教學。研究有的人會提出今年進到第九第十年,生科系的老師,目前狀況因為他的論文發表是本身研究取材問題,像這個都得到委員體諒,都還是繼續讓他續聘。我的意思是學校對老師照顧考量,不會像過去單純時間到就直接送上來不續聘,現在會考量老師的陳述原因,現在不續聘部分往往在系所,就沒有通過自己系所的,系所就教學還有研究部分,系所自己去評,他們會遇到六年條款的問題,我們也希望不要通過系所,直接走評量,評量兼具剛剛提到的養育事實還有重大原因,其實都是列在裡面,現在就是盡量養綁進去,綁進去的措施希望第五年開始,因為要試評,試評你的助理教授升成副教授,如果這部分沒有辦法,大家才知道如何幫助你,雖然我們從第三年就開始做。今年開始做,系所要回應為什麼升不過,第三到第五年為他做什麼事,要盡到責任,這些很多仿台大模式在做。
校長:我最怕你們說這種話。我知道教授事情很多,我們盡量避免講仿那個學校的模式,有哪些好的元素我們從哪裡拿到,我們建構了屬於成大適合的生態系,我們永遠可以有更高的標準,為必然是鬆或嚴,更高的是community的標準,我們收斂學生或接受老師進入我們社群裡,怎麼做可以理想,不然我會很介意我們用這個角度來想。
教務長:不好意思我再修正一下剛剛的說明,也不能說仿台大,了解人事法規之後,覺得台大現行做法應該是最符合我們學校,有關老師學院之間平衡的最妥協結果下去做。現在說上次跟教師會提過,因為教師會提到人文社科規劃會需要比較久時間,現在打算學校內規畫兩種制度,一般理工農醫走五年,理教人社走六年,可是還要回去討論,勢必會引發很多老師,為什麼我天生理工一定要五年被check,覺得不是個好方法,未來因著六年條款存在,還是會從第六年開始,不會從五年開始。當時跟教師會談是分成兩種模式,但不想造成學校一國多制,畢竟是定學校辦法,可以訂的鬆一點讓各院變通,但在這個地方不要分五六選擇,可以定成以六年內提升等為原則,各院會去訂他自己的,大概採這種方式,大概是這樣。
校長:老師有沒有其他補充?
張珩:我在這邊作一些補充,六年條款對文學院、規劃設計學院升等一直非常困難,教務長就任前,我們系上有一位很優秀老師因為六年條款沒通過,他就不續聘了,他就走了,對我們系來講是很大的損失,他是沒有結婚的老師,我們當時想了很多方法去救濟結果也沒有成功。
教務長:這邊跟張老師說明一下,這件事如果系所願意作一些事情,像現在看文字,基本上都是寫教學沒有什麼不利,研究繼續產出,系所不續聘部分,不同意不續聘,基本上一路順暢。
校長:我等等分享一些我的觀察,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張玲慧:大家好,我是張玲慧老師。幾個意見提出我的想法,感謝教務長做了很多思考,把升等機制附上輔導機制,是非常大的創新,給新進老師非常大的鼓勵,我有個建議第五年或第三年是不是不要寫成升等,不要把升等字眼放進去,不然壓力非常大,改成教師成長profolio review,定期了解教師在各個方面的成長狀況。非常感謝跨系所的輔導,提出review的時候,希望有跨系所團隊來看,這個東西非常重要,在成大裡面,我常常碰到教師霸凌,資深教師霸凌狀況。在這輔導機制之下,怎麼不是助長他,而是去輔導老師們,提出適當的建議。今天像很多國外的老師在提升等的時候,profolio給資深老師review過才可以提出來,有點類似這樣的精神,我覺得這是非常棒的,review是不是有書面的資料,這樣等於我們在這樣幾個機制下,有review過也提出書面資料,也照著做,將來沒有理由說不行,這方面有個紀錄,書面上的紀錄。剛剛提到重大事件能夠提出,可以review期間稍微再做考量,剛剛講生育養育,我們之前有提到希望家庭重大事件也能夠放進去,比較難考量,現在人口老化,剛剛講到如果沒有結婚的人,很多時候父母照顧重大責任會落在沒有結婚的子女身上,大家覺得沒有子女比較有時間照顧,所以他們壓力很大,之前沒有考量進去,不知道是不是能列入思考?
校長:還有沒有老師要連著這個議題要表示意見? 暫時沒有,教務長。
教務長:重大事件最近有好幾個老師用重大事件,是家裡面照顧父母親,有時候主持校教評,都感受到學校現在校教評老師組成其實都是沒有問題,感覺是系所部分卡死。
張玲慧:所以要跨系所書面,系所對於重大事件解釋跟校教評的解釋不同。
教務長:我們會再把文字以家庭兩個字放入,謝謝。
校長:還有沒有其他哪位老師補充? 這點某種程度來說,叫做老師的支持,faculty support,我們這個事情某種程度來說,這段時間壓力最大事情是大家看見的是同學,但是我們有很多老師心理層面的狀態,本來在校園裡不容易直接得到支持的,尤其我自己親身經歷過幾個狀態,這些老師反而迴避在學校裡尋求直接或間接的支持,反而讓我們錯失機會。我一直也拜託人事系統怎麼樣在這塊更耕耘,我覺得人事系統在我們組織裡面,沒有辦法人力資源系統,受限於法規等等,不是說我們在一般企業或國外會說是human resource,比較做人事規章管理。現在人事組織裡也有照顧到教職員工的福利,或者權益,積極來看也希望這部分能夠來多做處理,我們剛剛講的是心理層面的支持環境,你把它細想的話,包括教務處會辦,叫做教學改變支持,研發處會建構mentor,如果研究遇到困難,人生有很多事情在一起,所以我一直常常希望在各院落實,至少我們剛回來的時候,真的在醫學院的幾位資深老師是從各個面向給我們很多支持,當作新進的、人生上,甚至是發展裡的能量上是有幫助的,很少在其他各院看到比較運作,甚至遇到年輕老師,直接遇見的問題都是在系所,我不用霸凌這個字,但是不友善氣氛,年輕老師很多時候是這種狀態。綁在一起都跟五年六年十年是一樣的事,其實跟教務長聊過很多次,怎麼樣可以結合幾個人在研發處mentor建構一個比較有意義的教師的支援、支持中心,恐怕是人事室來幫忙規劃一下,到時候其他處室可以支持,這是積極正向觀,我在這裡工作這麼多年,我的心得最大的文化要改進的,在系所。系所開始建構了要有一個不同的態度來看升等,來看生涯發展這件事是最大的關鍵,現行的組織制度裡面,我們仍然落實所有教評是從系所發生,以規劃設計為例,我們在衝院聘教師前瞻概念,是規劃設計學院先走出來的,如果在系遇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是某種程度可以開始來建構,系所改的,雲平大樓改不改,反而是次之。最關鍵性的那關過,我的冒昧建議,這是教師會的,如果必要的話,其實可以匿名的,讓教師會知道在各個學院裡面現在的狀況怎麼樣,透過社群來自於不同學院,我們是匿名也不講系所,by學院,從比例上來看,這個學院在六年條款的比例是不是比較嚴重,工學院很大是不是不同群? 這個是叫做scientific
data,教師會可以透過社群多樣性來有積極論述,否則常常忙半天,忙不到力,因為焦點的結構哪個小事情沒有處理,最後我自己看待這件事情是這樣,剛才育銘有提到,我們的社群做為同僚負起責任,來看有沒有積極協助教師在系所存活下來,是個必要的,行政大樓要看的資訊,我也認為有的時候該斷則斷,該離則離,看待行政人力、研究助理是一樣道理,有的時候它不適合做這件事,未必然不適合作另外一件事。我不贊成很多系所已經讓專任教師留十年,系所明明有繼續聘其他full time教師,為什麼繼續聘專任教師,如果沒有誠意把他聘進來,不要讓他有迷思錯誤感覺,因為他不健康,反而是積極去面對這個問題,大家的職涯發展生活發展會更健康,純粹是分享概念,我們都是同事,今天剛好去哪個辦公室蓋章。我只是衷心覺得系所能夠齊全改變,文化能夠重建,其他什麼事都沒有,真正能夠被行政最後一級單位掐住的是,行政單位要繼續努里做正面的是,我最煩惱的常常是鞭長莫及,想改的想幫忙的事一點都不到位,我這幾年看升等的例子常常是這個問題,供我們今天這麼願意花時間在教師會團體幫忙的老師,可以更有節奏感的或者制度性的來幫忙不同面向的問題,這事純屬我的觀察心得,大家可以想想,來看看是不是? 主秘你要講什麼?
蔡美玲:教務長提到的五年試提升等,第六年提升等,之後如果試升等沒有過的話,就不續聘嗎? 後續不是很清楚,那時候希望比較清楚有些老師問了六年特別是在文學院好了,他在提升等的時候,在院的時候送外審了,到校還是要送外審,也提到如果第一次已經送外審過了,到校沒有過,這樣算升等沒有過還是怎樣? 或是變成評量? 這個中間細瑣,想知道第六年提升等還是等同評量? 評量沒有過,您的建議方案是什麼?
教務長:因為我們是用評量方式在提,評量過了等同升等過了。評量沒過,有兩件事,第一個系所要開始說明對這個老師曾經做過什麼輔導協助,不能直接講沒過說goodbye,要具體說明。第二件事情這個老師因為提的是評量,最擔心老師升等著作沒有過,提的是評量就不用擔心,這部分是評量沒過,不是升等沒過,所以沒有升等問題。到時候如果遇到六年條款還是無法有相對應的東西,就要去思考要走評量還是直接提升等,建議老師先走評量模式,評量過的話,因為評量跟升等要掛在一起,系所評量過了,我就說提供了輔導機制,我講得比較白一點,通常在系所或院或學校這部分,我們送外審,絕大部份都還是會過。
校長:育民,分兩段講。蔡老師講完有新的想法,蘇副有建議,等一下再討論那個。你覺得回答不精準還是哪段不清楚?
蔡美玲:我們等於第一次評量過就等同升等過? 六年那次,因為評量在系裡面,所以其實講在系裡面,了解在文學院的話,系的那關如果只是系的話,常常是系覺得過。
校長:文學院應該是麗娟老師?
賴麗娟:不是,跟我無關。
蔡美玲:他們其實常常的問題是系覺得很好,但是到院就外審,那個地方會發生問題,系過對他們很困擾。
校長:這個沒辦法,為什麼現在要改進這個事情? 現在因為某個學院去處理系跟院一般性的問題,沒有意義也難,大家沒有一個制度不是系教評、院教評、校教評。蘇副提出的想法,非常可行,是這樣,有時候會爭議院過了,校教評會沒過,或者院沒過但是大家覺得有爭議,明明好像該過,到不了校那裡,如果我理解,因為我們離升等太多年,院可能也請三個人外審(教務:四個),校也是四個,這裡面二比二,或者是要不要進入分數,到了校裡面有二比二,有個建議是說,乾脆院的四個跟校的四個一起出去,所以你會有八個人的資料,八個人的資料以後就是更大的pool,一起讓院教評跟校教評會看到綜合性的成績,這是一個我這樣初聽之下並不是不合理,因為回到八個pool來說,國外reference的人非常多,層不會這麼多。我記得有次審國外的是十二份,只是助理教授升副教授,我記得是十二個人的review,所以我回答美玲的話,我個人認為系到院目前是無解,因為一定是系教評會到院教評會,如果院一定錯,為什麼剛才要談到跨學系的輔導或評量,所以沒有一定對或錯,有時候是case的狀態,如果核心精神一樣,可以讓教務處積極評估,蒐集多一點看法,讓院的四個跟校的四個同步,把意見收回來,只要走過系所的,我讓院教評跟校教評等同成績,一起匿名給委員看,我們是在想這個idea。
校務長:剛剛校長提到蘇副那個,譬如工學院四比零,或三個過一個沒過,送到校,校往往會遇到二比二,校的辦法直接說goodbye,現在修成校教評的委員得以審視系所來做最後決定,不是直接投票沒通過,我的意思是這樣,讓他變成是這樣,校教評委員得以審視系所或院的成績做投票動作。
蔡美玲:我回應一下這個意見我們是可以接受,原因是因為有些老師回應過,院的結果,常常講系四票都過,院二比二又不過,他們覺得不太公平。我是覺得這樣的概念在過去幾個月跟其他老師對話的時候,有人的確提到這樣的概念。
校長:所以其實剛剛教務長講的是現在沒有擾動到院,他已經有在校教評做努力。如果要解決包括剛剛張珩老師提的,或美玲提的第二個例子來看,某種程度要再積極處理院教評也會有校另外送出的四個意見一起考慮,沒有雙軌,讓大家一次看到八份,叫院送八分或校送八份都不實際,因為現在社群這麼小,因為我們沒有習慣送國外,我們競爭性人才,我的理解是這樣,教務處教務長對校教評能做的事情已經做完,根本改進這個問題的話,必須再進一步處理院教評,處理到能夠把資料在院教評也能一起看,讓心中那把尺更寬廣,因為很多老師來反映,老師會說院教評很多不懂我的系,這種永遠無解,可是我們相信我們老師的公民素質,如果給他更多reference,這是我的相信,如果大家都沒聽錯就是教務處已經有重大進度,麻煩跟老師來溝通。假設更審慎評估,怎麼讓院也可以落實到一起參酌由學校送出的委員意見,在各自匿名的情況下,就意見看意見,我覺得有機會。
尤瑞哲:教師要考量評審時程問題,因為院過了才到校,所以院看不到校,只有在校才有評估,可是中間當然還有個問題,如果院沒有送,院沒有推薦,院那關被卡下來,校就不會有外審。
教務長:可是我們沒辦法決定。
尤瑞哲:這點就會有問題。有個例子,系過了,系有送外審,院送外審沒有過,他就去申訴,拿到系跟院,兩個加起來過半數,遠遠超過,升到校的時候沒有過。另外一件事,升等跟評量掛勾,我聽得不是很明白,怎麼掛勾?
教務長:如果我是個助理教授,升等跟評量我同時,主要都是在做研究外審,就讓老師先送外審,如果他已經ready好論文就先送,如果過了研究過了,就等同研究是OK的,直接放到升等一路送上來,如果系所沒有過就沒有過,評量就沒有過。系所評量沒過,系所還是一樣,開始去做不續聘的這件事情。我的意思是要先提不續聘,才能不續聘不通過。評量要兩次沒過才不續聘,你們講的是...我講的是第五年那次,如果是兩次就是兩次也沒關係,就是一年內再提,如果今天系留你,就是會留住你,真的最大的把所有東西放寬,留不留真的只能回到系的層次,還是要這麼說。學校部分不要讓老師在過程中,回到剛剛所講到的,講升等送到院,一樣院如果研究沒過,因為都是送研究外審,研究沒過,系也會知道,系也是重新確認,如果兩次就還是回歸兩次,如果需要用到不續聘,系就要開始做不續聘動作,這個不續聘相對安全,一開始系就讓它通過,院沒有通過,系一定會過的話,基本上到院通常就會送上來,會回歸到這樣的情況,就比較現實面來處理這件事,任何的機制弄得再怎樣考量,最大的問題在於回歸到系所那關,限在系所那端,很多需要時間。所有新進教師我都會跟他們講一件事,當你今天有能力面對事情的時候,你要知道以前怎麼被對待,不要媳婦額成婆,這個觀念要慢慢長期被累積,所以過去發生的事情,未來要盡量讓他少被發生,這大概是我們能夠做的。回歸到前面講的,至少在六年條款這件事情上,要讓老師們,不會因為莫名其妙的事情讓他離開,我的意思是這樣。
主秘??(1:01:57):我也跟各位老師說明一下,其實在教評會三級三審,這是法規規定,當我們校教評,把我們的教師升等放校教評辦法,現在校教評辦法寫得很簡單,四個送審三個過就過,如果是二比二永遠沒轍一定被炸下來,所以必須回來修我們的校教評辦法,如果能夠修的考慮越好,它的外審結果綜合去考量,這是很大的進步。第二個我們過去我一直有列席校教評,我也了解很多基本上在院就被打掉了,其實是有補救辦法,還是有申訴系統,我自己也在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裡面,我也跟各位報告,最近有一個在校教評被打掉,送來的時候我們實際審視,我們現在在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會去審視外審委員的合理性,我們認定有一位委員完全不合哩,沒有了解法規就做了不切實際、不合理的判斷,我們會深入去看到他的理由,所以我們決定丟回去校教評。這個其詞我們沒有辦法要求要讓他過,要求要補充,所以這個還是有補救辦法在那裡,院或校都有,現在申訴評議委員會裡面大部分委員都很open mind去看這個,不會拘泥法規,會去看實質外審情形。我想尤老師也擔任過評議委員會委員,現在執行上確實是這樣在執行。我想這個部分先跟大家報告到這裡。助理教授升等,我們五年評量,他其實如果第一次評量沒過,其實要再做第二次,第二次的評量沒過等同升等沒過,所以還是兩次。兩次不過之後才有不續聘。
蔡美玲:所以基本上等於,我重新做個結論,等於是第六年提升等事實上是第六年提評量,評量如果過了等同升等過了,同時要提升等,升等沒過等同? (教務:評量過了就過,評量沒過還是回歸評量,下次就可以思考不續聘的方式是什麼方式)到時候兩次沒過除了不續聘以外還有多元方式?(教務:現在思考校長建議的,是不是讓專任教師轉兼任,至少先讓他一到幾年,也不會讓他一直下去,校長建議變成是真的不續聘的事情也擔心他一下子找不到工作,用專案方式來做處理)
校長:溝通清楚了齁,有關時程剛剛尤老師那段還沒有定調,全部研議什麼是最好的再說。
尤瑞哲:請教教務長,現在的概念設計的方向,評量跟升等雙軌制,是不是?
教務長:如果第六年,你提的時候案子記得放對就好,先送外審,假設ready,一定先有著作。如果沒有任何著作,投不續聘,那就是系所要幫他。
尤瑞哲:如果升等過,評量沒過,還是要接受第二次評量? (教務:升等過了評量不會沒過)(主秘:升等過了就視同評量過了)那就不是雙軌?
教務長:我的意思是,因為你就是送外審,外審出來沒過,視同評量沒過。
尤瑞哲:升等送外審,外審沒過,等同評量沒過,有第二次機會。(教務:對) 第二次用升等去卡評量?
教務長:直接回到評量,評量過就升等。研究外審過,主要看研究,我說的是評量,因為是綁評量,所以評量是送外審。主要幫你們解決當你的著作不能再用的問題,因為是評量沒過不是升等沒有過,所以這年沒過的著作,來年會被累積。
校長:讓他有機會升等可以用,不然一不小心就不能用了。
張玲慧??(1:09:08):所以第三年第一次評量,那次沒過,第五年再補一次?
教務長:三年主要是讓系所開始思考,先做一次外評,不是提升等,用成長評鑑這件事情,系所為你規劃到底發生什麼問題,到時候不續聘的時候要有充分證據,才能不續聘他,不能說研究不利,系所沒有做好輔導工作。
張玲慧??:這是第五年那次,另外我想要確認剛剛校長提到系所不友善環境,這是很大的問題,系所要文化改變,可是好像沒有聽到確切說怎麼改變,人性就是沒有外界壓力就不會去做這件事。
校長:其實這個系所不友善環境,不是行政單位能做的,行政單位可以一直做他能夠去做比較另一個依靠,為什麼還要想這個多方法,包括解釋成評量不是升等,其實有點像去救濟,行政單位最沒有立場去任何系所改善不友善,因為只有幾條路,要嘛是蘿蔔要嘛是棍子,對於不友善教師無法懲處。這個人事從頭到尾,我有幾次直接要,這個系所太離譜,依法依條沒有可以做,只能想方設法,不然就是系所補助少一點,而且還要合情合理合法,系所不友善氣氛某種程度要大家有點勇氣和正義感,不管年齡層,只能期待senior老師有更多的態度跟胸襟來支持理解,但是我不得不說,現在行政單位都只能救濟或彌補不友善狀態發生的時候,能夠去協助老師。文化本身還是在地經營,這個我們比較...一起來吧。好,下一個提案,第十學院部分,今天大家都來陪教務長。
教務長:有關第十學院發展,這邊主要提到有關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跟我們第十學院形成方式不同,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是通識中心直接轉過去,整個高教轉變有殼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殼,往往會受到很多各式各樣的壓力,就沒辦法形成,當時本來要把第十學院用實體來,校長給我一個很棒的任務,難道我們用虛擬學院不能運作嗎? 自己做下來也是可行的方式。往往很多分享成功大學怎麼推跨域,開始問我們虛擬學院能否持續運作,我都說如果你們學校可以用實體方式運作就用實體,如果今天虛擬方式運作,我們可以提供一些解方,但是不能保證永續,但目前還OK。學校老師發問卷回饋,有200位老師,現在在幫老師分類,如果連結到跨域學習部分,這是大家比較想要問的問題,我們會想要往哪個方向發展,第十學院努力思考如何用虛擬方式,這是一種文化,說實在用實體方式運作,有它的問題,用虛擬方式運作可以比較無遠弗屆去擴大,可以讓虛擬學院未來變成五百個老師在虛擬學院,反正各自帶各自的,可以被拓展出去。至於西灣部分,我們當時思考這個東西,其實西灣裡面也設了不分系,也嘗試要去運作,但是西灣很侷限,實體就是框的老師population不夠大,只能針對人文USR去連結,但是我們第十學院的虛擬要創新創業都可以發展,不分系學生雖然不是第十學院,但是可以把第十學院精神實踐出來。
校長:育民,你是不是補充一下第十學院開設及通識新主軸,以及通識教育中心相關性。
教務長:其實第十學院想的簡單一點,可以想成一個有關於能力型課程跟跨域型的課程平台,就是實作型課程跟課程平台。我們基本上透過通識中心去推廣新通識,因為我們覺得能力通識這件事蠻重要的,我們的學生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簡單講一下,我們覺得人才培育能力,有能力要有實踐可能性,也跟各個系所談,在系所做你們的事情都沒關係,但是實踐型課程如果能夠願意open給其他學院學生就掛在第十學院,慢慢發現有些系的實踐型課程都有各個不同學院學生跳進去,這部分至少在文學院、規劃設計學院,社科院也都可以看到氛圍在發生,都有被擴散出去,透過跟通識中心結合。通識中心也慢慢在思考什麼叫做能力通識這件事,我們太多學生很在意成績,有次新生家長座談,爸爸舉手說小孩都選不到通識,我講通識開的課夠,但是我們學生只想修東資東資告訴你那些課輕鬆且獲得高分的,這個氛圍改不過來,但可以想辦法把好的課留住,提供更多能力型課程,學生在這些課程會覺得很好玩,也慢慢發現學生接觸這些課程之後還蠻好玩的,會去感染其他同學,學生帶其他同學進來玩,這個至少對我們成大跨域教學是正向發展的。
校長:我們新年度開學的時候,育民安排一下,把踏溯跟College X所形成的台灣通識教育界對新通識的討論及基本想法,連結到基礎通識墊底,做一個線上seminar,但是實體線上,虛實,邀請每個老師都會收到通知,教師會要是希望特別收到額外通知也可以處理,讓大家一起有個機會做一點分享理解,我們就虛實整合來進行一下,這也是應該的。國際長跟研發長也可以想類似的,新年度重點理念,以線上方式,希望到現場的老師到現場,其他就online,那天計網中心全力支援,不要有人說我點不進去,好不好,我覺得蠻重要的,總務長評估一下,如果有一些設施的想法,幾個單位最直接,老師的社群。對學生社群是另一端,學務處再去想。
蔡美玲:我額外再問一下,第十學院開的通識跟融合通識如何區隔?
教務長:融合通識還是由通識中心做決定,有關於新通識,教務處會開出新通識課單,這不是由我們直接塞進去的,我們希望能不能透過所謂的...我們期待慢慢把一些通識的課消失,但是賴老師也擔心一些能力通識跟鐵桿通識的角力,學校目前還是會思考如何讓通識更走向能力型通識這條路上面走,減課這件事情,通識中心說你們就開你們的課,但是沒辦法減課。
蔡美玲:我用另一個角度,如果我是一個學生,我選了college x的課,可以等同融合通識的課嗎?
教務長:可以,學生現在都清楚,因為我們做了很多宣導。
蔡美玲:因為我們老師不知道,我們那時候問這件事,我們對這方面其實是...大概是這樣。
教務長:我們都是先連結能力課程跟實踐課程,會直接先從各系上面,有的老師會被問到,這些老師回覆願不願意,願意就會直接放進去,他們就會比較清楚。
蔡美玲:因為剛好有些不分系老師識college X老師,我們會直學想College
X雖然是虛擬的但是也可以聘老師。
教務長:不是,他們是不分系老師,不是College X聘老師。
校長:時間上的關係,其他老師還有沒有意見? 沒有就進行下一個。
研發長:有關新進老師,我先說明,通常都是8/1核到隔年7/30,有些老師從來的那個月開始。一般審查會在11月審查,通過以後會從8/1開始,這裡面大概有幾個,第一年新老師聘的話,第一次在國內新聘,整個在國內教職才可以申請,第二年到第三年,前一年度有科技部計畫,如果這兩個條件吻合的話,三年內科技部計畫,應該就是可以繼續。我們這個在開過會以後,造冊以後會請各學院承辦人窗口通知老師,理論上都會收到訊息才對,如果還有老師沒有收到訊息,後續再追蹤一下,再跟各位承辦人員加強聯繫。
蔡美玲:如果是這樣,有個時程讓他們知道比較好。最主要是時程,好像申請就不見了,突然又出來了,其實有時候是知道時程就知道狀況。
研發長:這個跟院的承辦加強聯繫。
校長:主秘要講什麼?
主秘:我其實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因為新進老師對學校規章不清楚,結果新聘老師來錯過申請時間沒有申請,會不會有這樣的情形? 也就是第一次符合,國內第一次新聘,到校第二第三年,有執行科技部計畫,來兩年他應該要知道時程,可是第一年來的時候確實有可能不知道規章,他就錯過申請了。所以我其實在想說,新聘的老師,我們能不能在新聘過程告訴他,譬如到人事室,就能夠研發處有個說明給他,可以申請這個,符合資格,連同聘件一起給他,比系所承辦通知有效多了。研發處可以思考一下,每年都有很多新聘,現在規畫問題都是第一年新聘,第一年新聘如果我們在院裡面,研發處固定就是像學生新生報告有個通知包,保證一定會收到。
研發長:我相信系所,主管要給他特別通知,第二人事室做一個簡單說明,到時候可以回答,第三個新進老師研習營的時候,加一張slide說明。
蔡美玲:我覺得這很重要,人事主任比系所主管還要長一點,其實我們聽到系所是新進的,我覺得那個是蠻重要的。另外我想就是我們剛剛講說聘書上重大事故這件事情,我如果有機會也希望他們拿到聘書知道重大事故是什麼,如果看寫法就是有育嬰、重大事故,每個老師對重大事故的解釋是要生更多小孩。
校長:把育嬰那幾個字拿掉。
蔡美玲:很容易想到育嬰才是重大事故。
校長:寫有重大事故。
蔡美玲:一併比較簡單的可以讓他們到的時候可以看得到,我覺得比較好,因為這也是我從新老師那邊聽到的資訊。
人事主任:中央如果有寫育嬰的話要拿掉會有問題。重大事故剛剛跟教務長說,重大事故模糊化,不要寫很多例子在後面,其實是有幫助審查的,按照事件,你把他寫死了就固定在這裡,我們很難預期重大事故,而且程度有輕重,個人特性特質不同。把它模糊化,我個人覺得會比較適當,讓教評會委員審議。
蔡美玲:只好麻煩人事主任。
研發長:懷孕生產或其他特殊情況形式,系所如果覺得有持續研究能力,或者已有投稿,或是逝親,不同意不續聘,通常校教評會都會尊重,其實是很友善的。我們去歸納有的模糊化,等於有個範例參考,過去有個系所讓老師延展限期升等權利,參考資料。
蔡美玲:我覺得參考資料也有幫助。
校長:其實我剛剛的理解,就是接在一起,主秘講的給賴老師就是盡量不要寫太多,寫完就是那些以外都不算的感覺,蘇主任講說再整理模糊化,但是蔡老師第一點寫育嬰或三歲以下,大家會膠著在那裡。還不如兩條路,一個是把情境項目寫的大項一點,或者有特殊情況或重大事故者,那我這算不算? 人事單位也有機會跟人家來往,要是我讀那樣子,主秘問的是說到底是不是有上位條文寫死,沒有就拿掉。
研發長:會後我們包含各學院院長討論後,有比較完整思考後讓系所參考。
校長:如果沒有上位條文,就把三歲以下...我現在三歲一個月? 或是兩歲十一個月兩個禮拜? 三歲零一天? 從報告日算? 還是從聘書算?
蔡美玲:那個有老師問。
研發長:以小孩子實際出生後的年齡算?
校長:他就說我早產,或者我晚生。我覺得只要上位法規沒有說的,我們就留一個情理法比較能兼顧的方式,寫那些問不完。這樣明白了吧,如果真的有二月到的,很開心十一月再領一大筆。如果二月搬來台南,我們是不是針對二月到任的,八月差不了多少,也不用增加同仁太多。但二月的,尤其剛剛到這裡的,好像可以幫點什麼。三六九、三六八絕對不能寫上去,因為跟各位報告,那件事情其實某種程度只有當年科技部宣誓時有比較明確的資源,從此之後都納入本校。感謝今年特別給老師資源,是因為我們科技部計畫有顯著成長,否則我們算不到那個金額,深耕也有被加一點錢,否則我們完全沒錢可以幹嘛,那個早就不是部會額外編給你的東西,都是在整體預算裡操作,所以那個不能寫,只有新進教師會符合。今年NCKU90那封信是很可以參考的做法,那封信告訴你被聘用,不能有模糊地帶,你的薪資是多少,聘任包含以下項目,譬如一張飛機票補貼,一樣一樣講清楚,還是要證明真的是飛來,不是已經在台灣的,那個信可以考慮一下提醒老師我們有這個資源,個人建議可以這樣,如何? 參考一下。二月到的好像真的可以幫他們想一下。這點主要今天有列出來的事先處理一下,謝謝同事們都有先整理一些資料,不知道教師會還有沒有要補充意見。
蔡美玲:這個已經是臨時動議了,因為是另一個老師提的,在升等資料的時候要寫一些執行的計畫,現在很多助理教授其實幫學校執行一些教育部或教學相關計畫,他們每個人拿到一些錢執行計畫,也花了一些時間,可是都是校級計畫撥下來,也不能寫,對這件事情他們覺得很麻煩,他們明明也花了時間執行教育部的計畫,可是那個計劃的PI不是他,因為只有校級計畫,他們覺得升等的時候寫會覺得比較困難。
校長:這個倒不是什麼問題,如果我是他的Mentor,由本校教務處獲得資源多少,執行內容是什麼,我檢附我的成績,這個並不複雜,這個不在算點數不算點數,其實是要demonstrate,我覺得相對單純,聽不出來會是個障礙。
主秘??(1:36:02):我舉個例子,我在科技部有一個算是,我是計畫主持人,底下有三個子計劃都有共同主持人,其中有一個是助理教授。申請彈性薪資的時候都有寫進去,他寫得很清楚,撥的經費多少,簡單的成果是什麼,還是可以寫,並不是只有計畫主持人可以寫。(校長:你是外部取得計畫)
我覺得是一樣的,重點是計畫主持人不是他。
蔡美玲:對他們來講會覺得,當然每次都要mentor,這個助份是不是比較友善的方式讓他們寫,他一聽到就都沒寫。我也不知道升等對他有多少影響,只是他跟我們這樣講,尤其是教育部計畫他們在執行的時候。
教務長:我不曉得他們單位的表格形式是什麼,像我們是科技部計畫,要研究升等就有研究歷史。另外教學的部分,我們從助理教授開始,直接像校長講得就寫在上面,我覺得還好。
校長:沒關係,提出來了,我們同事可以再想一下,又回到剛才是不是張玲慧老師說的,那個文化覺得是不是有一個senior的夥伴是關心他的,senior老師把問題傳達出來或是協助他就這樣寫,只要是誠實的。我們每天填全世界給我們的從來沒有停止過的評價系統,沒有一個定義你是看得清楚的,是吧? 我花多少時間跟同事說,只有一個事情,誠實為上,所以我就努力把英文看懂,說這是我們懂得的英文,然後依照我們的定義,先把檔案準備好,我就填這個出去了,如果你要來查我,我就照這個給你看,你可以說我定義不清,但是不能說我說謊,每天都能搞這種事,因為你幫老師填最好的分數,又不能假裝你不懂英文,現在很多ranking要給link,會直接來查是否屬實,依照定義整理完這個。我是覺得就這樣協助年輕老師或一起的同事。還有沒有其它發現的問題? 假設沒有臨時動議,是不是先謝謝教師會很多老師幫我們收集的問題關切,謝謝同仁,我們一起努力,健康平安,謝謝。